网站首页 | 欢迎来到中国民办学校网 |

秘书长:钱绍东 电话:13146422688 邮箱:edu1972@vip.163.com

关于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文章发布于:2009-12-12 20:37:00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彬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全党乃至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建立和谐的校园,来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更为必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以校园为中心,营造全面、协调、优化的育人氛围。形成学校各个部门协调运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校发展、教职工发展、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关健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有序博爱互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全党乃至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也可以说是开了一门新学问,一种新文化。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一个民主和善治的社会,一个规范和秩序的社会,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普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建立和谐的校园,来丰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更为必要。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应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和谐有序,尚同一义、博爱互助,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制度规范的育人场所。是以校园为中心,营造全面、协调、优化的育人氛围。形成学校各个部门协调运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从而促进以学校发展、教职工发展、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也不是矛盾被掩盖,个性被压抑、问题被搁置的表面稳定局面。和谐校园的“和谐”渊于协调、和睦、共济、默契,表现为博爱互助、和谐有序、协调发展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在校园尤其是师生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了我们民办学校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思考:

一、刚性的规章制度、完善规范的程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民办高校自90年代成立以来,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纵观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举办者均为企业家和退休的教授和专家。作为企业家他们有着市场经济和经济管理的丰富经验,虽然热衷于教育事业,但对教育管理相对于企业运作的熟悉程度就逊色多了;作为退休的教授和专家,他们堪称教育家,但是他们缺少管理综合性大学管理的经验。今天他们为了教育事业,成为一所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按教育规律办学,更多的职责是管理。而这些就必须以规章制度、完善的工作程序来保证,这和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强调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就是通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互相构建一个良好社会关系来共同达到彼此的合作和和谐。同样,建立和谐校园,本身也是一个校园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它是通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互动,合作管理,来构建一个良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博爱互助,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建立这样一种和谐关系,没有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工作程序作为基础,是难以构建成和谐校园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谐校园,就需要建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硬性的规定和刚性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由全体教职工共同来制定。人人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要求教职工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做到,决不允许特殊群体存在。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不论是领导和教职工或者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照章办事,按章处理。

    完善规范的程序,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不走过场。在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就要树立按规章执行,依程序办事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改变重实体性制度,轻程序性制度的倾向。不仅要注重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行政等各项活动的程序制度进行相应的规定,更要对其他大量教师、学生、员工对参与学校管理、民主政治活动的程序性和制度进行相应的规定。同时要建立这些制度、程序维护机制,通过对违反程序和行为的裁定、制裁,来强化程序体制的权威,维护各项制度的规范运行。

    制度不是束缚。然而没有对他人的束缚就没有你行为的宽容,当然,没有对你的束缚也就没有群体的和谐。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和程序,就是对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各方利益的平衡,是校内各方人员和睦相处、博爱互助的基础。

二、教育主体要素间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学校董事会、校领导班子、各部门负责干部、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员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多要素间的和谐发展。提倡谅解与宽容、相互补台、相互尊重、多沟通、多为他人着想、多担责任少推诿。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应,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理念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能力、活力、人格魅力去影响干部,感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形成共识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从而规范群体意识、行为。各部门的领导要打破部门所有制,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旧习,应该互相协助,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尤其要向技能型老师学习,走综合、复合型教师发展之路。班主任(辅导员)、宿管员要互相尊重,要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一切,摒弃岗位贵贱之分,互相合作,做学生的贴心人。在教育主体诸要素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互补机制,让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和谐发展,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成才的莘莘学子。

三、融洽的语言和关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桥梁

    构建和谐校园,相对于校园内不同群体就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要融洽和谐就必须有语言作为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桥梁。当然,这种桥梁应当平坦畅通,即语言必须和谐中听。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语言优劣,往往从教师身上能潜移默化的传承。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同一校园,理应形成平等互爱、融洽互助的环境中。那种见到学生稍有差错,动不动就训斥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处在紧张和不知所措之中,还有什么和谐可言?相反,那种见到学生处处以鼓励、支持、帮助、言传身教的沟通,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的状态就会因时间推移而日趋融洽呈自然状态。

    领导和教职工,虽然各自承担的职责不同,但同在一个校园,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领导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健康幽默的语言,在对待教职工和学生理应和颜悦色,平易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事要循法理,出言要顺人心。“好话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慎用、不用那些让人感到不悦耳、不舒服的话语。我们一定要多用、多创造暖人心窝的语句,使人感到无茶无酒水也甜的感觉。教职工之间,由于来自不同行业、高校(企业、教育等部门),彼此间在过去经历中积累了不少语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过去经历的痕迹,今天进入校园,在同一环境中工作,这就需要摒弃和校园格格不入的语言,营造亲新语言。那种处处斤斤计较,唯利为重的语言,就应该被处处关心他人,互助互帮,以培养合格学生为己任的语言所替代。只有在这种融洽的语言环境里,交流沟通,才能创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和环境。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各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推动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服务于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就要紧紧扣住这个主体,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怎样的人才为目标来设置学科。正是在这种就业导向引导下,学校就相应形成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实习环节等的概念。这时可以理解的,但在认识和实际操作中,又会片面强调主辅修课等,考试科目当然是必修课,其余的课就成为考查科目。由此,学科的地位、师资、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个别学科认为,我从事的专业教学是最重要的,是学生成才的支柱,而看不起其他辅助科目的教学。而当社会对这一门学科的毕业生不再需要时,面临淘汰时,又表现出悲观情绪,无所事事,不求上进。这种局面的形成,从而导致教师之间团队意识的淡化,合作发展成了一句空话。更不要讲各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了。

    和谐校园的建立,就是要打破这种“重主轻辅”的状况,强调的是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各学科之间不存在重轻之分。提倡的是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教师之间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转变观念,抓住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课程改革,促进各学科之间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推动力。

    倡导各学科间的和谐发展,不仅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局面,而且要立足于教育的实践中,在教育学生中要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结构。要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今天的大学生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更要注重如何为增加人类幸福作贡献;要注重人文科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要注重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从而让学生在各学科间和谐发展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生力军。

五、学生至上,教师主导、博爱互助、和衷共济,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反映在学生、教师身上,如何充分体现和谐校园、教育者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生的个性素质和公共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和公共素质协调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上海德育工作会议上已提出,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之“魂”,营造和谐、文明、向上的氛围。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实践体验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实习实训、合作过程中,获得知、德、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全面素质的发展,更要考虑每个学生特长、兴趣、爱好上的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示,做到个性和公共素质和谐的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师德,而且要善于分析、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更大程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呵爱学生。师爱是师生间最高境界的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的,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作为教师,你就成功了。学生的成长,无时无刻不需要教师的关爱,面对失败需要鼓励;面对问题的学生,需要宽容、善待;面对困难的学生,要伸出双手,无私帮助;面对成功的学生,要鞭策激励。因此,教师、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尊师重教、“教学相长”、携手共进,这才是和谐校园真正的体现。

    总之,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是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通才能人和。从校园治理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机构,领导班子是关键,一定要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维护和实现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在推动校园内各项管理中,带头成为遵章守纪的表率、发扬民主的表率,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表率。把学校真正构建成为和谐、文明、安全、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


更多品牌院校

网站承办:北京东慧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民办教育促进会
中国民办学校网 www.zgmbxxw.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7101号-1

返回首页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