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欢迎来到中国民办学校网 |

秘书长:钱绍东 电话:13146422688 邮箱:edu1972@vip.163.com

刘路现象:能给我们的教育以什么启迪?
文章发布于:2018-02-02 20:17:43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  肖四喜  蔡祥辉

 

  【摘要】一个困扰世界数学家长达17年之久的国际性数学难题,被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8级学生刘路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不由得不引起轰动。而在这轰动的背后,刘路其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又不由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刘路的成功能否从某个方面回答了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刘路的现象又能给我国的教育以什么样的启迪?

【主题词】教育  改革  人才  培养

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的关于反推数学的“西塔潘猜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17年来,国际上众多著名数学研究者都一直在努力研究,却都未能解决。
一、攻克世界难题的在校学生
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8级学生刘路,这位酷爱数理逻辑和反推数学研究的数学爱好者, 2010年8月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西塔潘猜想”,经过两个多月的潜心研究,他终于攻克了这一国际性数学难题。当他将论文用“刘嘉忆”的笔名投给了数理逻辑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后,该杂志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立即给“刘嘉忆”回信,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西塔潘猜想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你给出的证明是如此的优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刘路成功了!中南大学破格聘任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
刘路,这位曾名不见经传的大连小伙子,既没有数学方面的遗传基因,更不是天才,从小到大他都非常平凡,幼儿园的阿姨已记不得曾经有过这样的学生,小时候还挺淘气,上小学的时也没有表现出对数学的特别爱好。甚至还有不写作业、字写得不好等诸多缺点。进入学育明高中时,还是作为“扩招生”才进去的。他最初的成绩在学校大约排第250名;高三时的成绩还起伏很大,班上有50多名同学,他可以从班上十多名降到倒数七八名。2008年高考时他只有575分,这也让他不得不填报在大连招生分数相对较低的中南大学。
但他从小就有很广泛的爱好:小提琴、竖琴、轮滑、游泳、象棋都很喜欢。出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则得益于他就读的格致中学,该校有个特色课程,教材由学校数学组老师编制,是针对数学科目的思维训练课,属于选修课,不计入成绩。上初中时,当同学们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他却已经开始自学数论了。上初三时,他已读完《古今数学思想》,高中开始尝试阅读全英文数学书籍。对常人视为“天书”的数论中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等书籍,而他却学得津津有味。他不看重考试,只专注自己的爱好,他认为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因而他在成功后的感言也是“看淡分数,重在兴趣”、“如果要说我与同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我对数学的特别关注。”正因为他对数学的特别爱好,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从一本到三本全部只填写数学专业,进入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后,这里开放、宽松、浓郁的学术氛围,更能让他得以充分地施展自己爱好和才华,让他在最富有创造力的时间里从事他所喜爱的数学研究。学校图书馆里的学术书籍让他如鱼得水,院里组织精英老师搞的讲座和数学文化节也令他大开眼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在课堂上,他并没有表现得与众不同,但每到课余时间,他就会去图书馆,一回来,准会带上一大堆全英文数学书籍,常常捧着看到深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自学数理逻辑,还参加了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研究能力大大提高。
二、刘路现象与钱学森世纪之问
 “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2005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忧心忡忡地向温家宝总理发出的“世纪之问”。
钱老认为: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学院给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因为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刘路成功了!
如果说,刘路也和许多同学一样,循规蹈矩地接受被教育,而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执着于自己使喜欢的数学研究,那他可能无法获得今天的成功!
如果说,中南大学没有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择课程、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任课老师这些发展学生个性的政策以及开放、宽松、浓郁的学术氛围,那刘路可能无法获得今天的成功!
由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到刘路的现象,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刘路现象:能给我们的教育以什么启迪呢?
三、我国教育的现状简析
我国的人口数量决定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现有在校学生31172万人,学生数量超过了世界上除印度、美国之外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但我国却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我国的教育目前少在存至三大弊端。
应试教育是第一大弊端:
一切教育活动以考试为中轴,分数成为教育成败的价值尺度。社会、学校、家长均极力推崇、赞美、追求这一价值尺度。奉升学考试为“神明”的教育思想,不但排斥多数学生的素质提高,也排斥能够升学的部分学生身心合谐地发展,势将产生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一是课业负担过重,祸及学生的思想与身体健康。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整日愁眉苦脸,面色痿黄,除了吃饭、睡觉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根本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令人痛心;二是考试能力压倒一切,其他能力的培养因此忽略。老师、家长、社会都把学生考试的成绩当作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唯一标准。而要在这个标准中显山露水就只有通过“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来对付。这种整个社会的用人体制、就业体制、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极大地制约了人才个性的张扬和扼杀了人才的成长。
听话教育是第二大弊端:
我们现在的“听话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无视人格独立、扼杀人格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体制,是对中华民族振兴的严重危害。从小到大的一切教育学说都是统一的德育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制度与考试方式,从小到大的整个人生里,“听话”成了对一切想获得好感的人的基本准则。学生只有不自觉地被迫抛弃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兴趣去一味迎合老师、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保姆教育是第三大弊端: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时代的出现,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心态日益膨胀,总想让孩子永远生活的自己的羽翼之下,不给他们有“冒险”的机会,不愿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强制孩子按家长的意见去实现自我,致使孩子在精神上的断奶期无限延长,孩子的独立人格、独立精神被弱化,孩子的平等精神、创造活力、人格独立等受到严重压抑。其后果是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吃苦耐劳,失去创造精神。这种教育方式既伤害孩子的人格与自尊,更严重损害孩子潜在天赋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没有“学校”,只有“教校”——这种说法是何等的深刻!这种现象又是何等的可悲!
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是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的操作工,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这就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体”式的教育。一个个生机盎然、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不管他有多少棱角,随着教育的深入,年级的增高,都将逐步被磨去。
正常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应该一切围绕孩子的需要与发展而进行,而我们的教育却是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司空见惯,学生不是主动地在获得知识,而是被动式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有基础知识和模仿能力但缺乏独立创造精神的人;这种教育严重削弱了全民族的批判怀疑精神、创造竞争精神;这种教育消灭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埋葬了自由论辩空气。这不由使我想起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次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惶惶不肯吃。陶先生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公鸡拼命后退,任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就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几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的啄起食来。
事实告诉我们,用强制的方法要求孩子们学习成人规定的东西,是很难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相反,如果我们多给孩子们一方宽松和自由的天地,也许会有另一番情境。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愿陶行知先生“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说到高等教育,我国目前有高校2700多所、3000多万在校生,居世界第一。调查发现,我们现在有很多硕士生、博士生一年见不到他的导师,导师如何“指导”。更有甚者,教师的腐败、学术的腐败、教育的腐败已经不是新闻,现在学生的论文特别多,硕士、博士论文也特别多,每个教授、教师拿出的简历里面都有很长的著作、论文清单,但其中有多少不是抄袭、剽窃的垃圾呢?根本没有一点的学术和科研价值。
四、刘路现象给我们教育的启迪
刘路的成功告诉我们:学校不是批量出产“标准产品”的工厂,教育必须充分彰显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教育必须改革,而且是根本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
第一、是推进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一是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二是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之上,构筑起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体系;三是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四是成人教育高度发展,终身教育思想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五是教育事业法制化。从教育思想到办学、治理、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的标准,以教育法制化为手段推进教育现代化;六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高等教育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之路,职业教育走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之路;七是教学内容丰富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侧重地设置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组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八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采用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声像教学与电子计算机教学;九是在教育教学治理上,采用现代治理理论与治理制度;十是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从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治理、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都实现现代化。
第二、是推进现代高考制度改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高校分类办学的内在要求下,高考选拔录取制度的改革应该从原来过于重视分数开始向以分数为主、多元综合评价相结合及推进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向发展。
一是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教育的内涵是一种“成人”的社会活动,应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高考制度的改革应顺应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应立足于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力求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则是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而现行的高考制度则主要是对以分数为主的智力发展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能力、创新精神等的检测。因此,高考改革必须改变过于单一的录取标准,用多把不同的尺子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维护考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
二是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要求。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必须考虑到招生工作的主体——高校的权利,而高校的需求是多元和多样的,所以,招生考试方式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术的多样性和高校需求的多元化决定的,而各类型、层次高校基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用现行单一的考试形式和录取标准来选拔从研究型大学到高职高专众多专业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因此,从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走特色办学的角度来看,高考录取制度向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政府职能转型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体制政府承担了从报考、命题、考务到录取等一系列复杂的招生工作,忽弱了高校的自主权。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将高校招生自主权还与高校,使高校招生权利在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合理分配,并逐步走向多样化的录取体制。
值得庆幸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被党和国家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如何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回答的问题。教育已经把质量问题提升到了更加核心、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以质量为核心,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和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事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的必然要求。
3月22日至23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她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
是啊,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实力较量越来越成为焦点,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愈加成为以人才培养为旨归的大学的生命灵魂和血脉。
质量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最根本保证。创新是大学的血脉,是大学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也是大学精神得以传承的根本保障。一切教育人必须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始终引导莘莘学子去不断探求、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正是一切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得以不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创新者立,守旧者败,无疑将是未来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多品牌院校

网站承办:北京东慧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民办教育促进会
中国民办学校网 www.zgmbxxw.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7101号-1

返回首页
联系方式